字:
关灯 护眼
笔趣阁 > 从卫所到帝国 > 第十四章 封赏

第十四章 封赏

“游击太过,天降祥瑞与他一个百户有什么关系。”

“那便升他个千户,赏白银千两。”

“附议。”

“可。”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过了半个月,封赏才堪堪到来。

原本赵安正在校场练兵,忽然有人来报,说是封赏的使者来了。

赵安急忙带人迎接,来人是辽东都司的都事,在都司中主管行政事务,赵安那日给都司各官行贿时还见过他。

赵安有些失望,原本以为会来一道圣旨,现在看来的想多了。

“恭喜赵大人了。”

都事说着,解下包袱,从中掏出一张纸,随从又从马车上拿下一套官服,官服上还放着一面铜牌。

赵安接过那张纸,入眼便是兵部、五军都督府、辽东都司三家的大印。

匆匆扫过全文,大意如下:

升安奠百户所为安奠守御千户所,负责自安甸到獐子岛的防御,赵安则升为了五品千户。

守御千户所,是明朝卫所制度中的一种特种编制,不属于卫,而归都司直接管辖。

“赵大人,这里还有兵部赏你的五百两银子。”

赵安接过银子,又从中取出一半给了都事,后者有些惊喜,对着赵安拱手。

“赵大人果然豪爽。”

送走几人,赵安召各军官议事。

正堂之上赵安身居上位,文员武官分立将旁。

徐文龙在众人面前将公文读过一遍后,顿时室内一片欢腾。

赵安拍了拍桌子:

“各位都是正儿八经的朝廷命官,公堂之上吵吵闹闹成何体统。”

众人连忙称是,不敢再放肆。

百户所成了千户所,人员的升调必不可少。

在经过一个多时辰的讨论之后,终于出了接过:

军制和人数上发生了极大的改变。

原各总旗扩编为百户所,总旗官升任百户,在于各乡各堡征兵,募齐十个百户所。每百户编下骑兵二十、刀牌手二十、长矛兵三十、弓手三十,总计一千一百二十人。

成立火器队,按照兵部公文的说法,千户所军饷自备,但军器由辽东都司供给,人数预计在两百人左右,队长是三弟赵义。

原骑兵旗与家丁队合编,人数一百一十二人,由赵先统领,赵金为副,两人顺便担任镇抚官。

拒马卒添一总旗人马,长官不变。

二弟赵勇?

他现在在宽奠担任把总一职,因此暂时不授官职。

因此算上兵房下属的二十兵丁,全军约有一千六百人。

赵安的目标便是在抚顺之战爆发前募齐兵马,制齐兵器甲仗;在萨尔浒之战前使全军形成一定战斗力。

“即日起,兵房、户房做好吸纳军户的准备。”

第二天清晨,大大小小的告示已经贴满了附近的乡堡。

新集堡。

王五见好几家邻居都在收拾东西,有些疑惑,便问道:

“李哥,收拾东西作甚?”

“有告示,安奠又招军户了,俺家这次一定要入籍。”

接连问了几人,都说要去安奠入籍。

新来的王五有些奇怪……

而此时安奠的城门处已经是水泄不通。

“排队进城,不要插队!”

维持秩序的士兵大声的喊道。

时不时有插队的百姓被拖了出去。

本来由于城中土地有限,赵安是决定优先供安奠城内的民户入籍。

赵安虽然给了他们住房,但是他们背负了十年劳役,平日里,修缮城墙、建造民房等事便是由民户负责,而赵安此次给出的入军籍奖励便是减少五年劳役。

因此堡内民户自然踊跃报名,可赵安万万没想到,附近的百姓响应的如此积极,堡内民户尚未入籍完毕,堡外的人就来了。

李婉有些好奇,美眸盯着北门处泱泱不绝的人流,问起一旁的徐大嫂:

“大娘,怎么来了这么多人啊?”

“天杀的外乡人,是来抢咱们安奠的军额的。”

说着话,脾气火爆的徐大嫂还朝着人群方向吐了口吐沫,似乎忘记了她也是一年前才来的安奠。

徐大嫂说罢扭头看向李婉,轻轻地将她往房里推,嘴里念叨着:

“闺女快进房,说不准那群外乡人里就有几个流氓登徒子。”

李婉只好进门,透过窗户看着外面的情景。

只见那日的韩老爹正带着堡里的一群壮丁,手持棍棒、骂骂咧咧地朝城门处赶去……

https://www.ibqg.cc/book/40927/11582744_2.html

本站地址:www.ibqg.cc
最新小说: 大唐:质子十年,率百万大军归来 大秦:我们刚穿越,你在罗马称帝 三国:我马谡只想作死 兰芳 皇帝群吹逼的我,成了课本神秘人 从抽卡开始做皇帝 穿越朱元璋:朱棣,你来当太子 我在三国骑砍无双 我在大宋做台谏官 大明,本来想摆烂,结果系统来了